泉州:弘一法师末了的人生驿站

来自版块 问答
550
0
弘一大家(1880—1942年),俗名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国近代新文化活动发蒙时期颇具特色且又多姿多彩的传怪杰物,良好的艺术大家和爱国高僧;在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文学及佛学等范畴都堪称卓然各人。弘一大家1928年初冬到厦门,1942年深秋圆寂于泉州,有14年之久往来于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弘法,对近当代闽南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产生了紧张的影响。
大家在人生最成熟的阶段选择了泉州,并将生掷中最丰厚的一笔精力文化遗产奉送给了泉州。泉州是弘一大家末了的文化驿站。
延伸阅读:弘一法师末了的人生驿站
泉源 | 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因缘境遇,禅居闽南
闽南地处东南一隅,深厚的汗青文化秘闻赋予这片地皮秘密的魅力,深深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弘一大家原先并没有想禅居闽南,只是计划与旧交尤惜阴居士共赴泰国弘法。1928年12月途经厦门时,受到陈嘉庚胞弟陈敬贤居士、性愿法师和芝峰法师的热情款待,住在南普陀寺。几天后,他往南安雪峰寺过新年。返厦时在南普陀寺诸法师的恳切相邀下暂留三个月。弘一大家又于1930年二下闽南,1932年三下闽南时越发以为久住闽南是因缘境遇。其时弘一大家如许刻画:
厦门天气四序如春,又有热带之奇花异草甚多,几不知凡间尚有隆冬风雪之苦矣!
如许的天气很得当弘一大家“衣不外三”的苦行生存。他在致弟子刘质平的信中写道:
南闽冬暖夏凉,颇适老病之躯,故未能返浙也。
到达泉州后,他给天津俗侄李晋章的手札中提到:
是间天气和暖,桃榴桂菊等一时并开,几不知其为何时序矣。
住下两年后,他仍把这舒服的感受函告故友:
居闽南二载,无有大病。其地寒暑调和,老体颇相宜耳。(暑时不逾四十度)今岁稻麦丰稔。
弘一大家在惠安灵瑞山寺手书“大家为我 我为大家”(林长红 供图)
弘一大家对闽南一带的山水人文景观也极为欣赏。险些每到一处,他都有所感触,曾过细地刻画过清源洞、净峰、蓬山毗峰、万寿岩、瑞竹岩、百源寺、福林寺等秀美的天然景致。他在致好友夏丏尊居士的信上说:
净峰寺在惠安县东三十里半岛之小山上,三面对海(与陆地连处仅非常之一),夏日甚为凉快,冬季北风为山所障亦不寒也。小山之石,玲珑重迭,如书斋几上所供之珍品。
他在给高文显居士信上写道:
今岁来净峰,见其峰峦苍古,颇适幽居,遂于四月十二日入山,将终老于是矣。
在厦门万寿岩,大家刻了一枚“看松日到衣”白文印。
入闽之后,他挂单时间最长的是永春蓬壶普济寺,前后达573天,他称:
永春为闽南最安稳之地,山奥地僻,古称桃源。
爱国护民、劲节高矗
闽南汗青上高僧辈出,居士护法浩繁,特殊是“此地古称佛国”的泉州,为弘一大家的弘法提供了精良情况。根据1938年弘一大家手书记载弘法的《壬丙南闽弘法略志》和《泉州弘法记》,他到每一处讲演的标题均不下二十余种,内容极其丰富。1938年10月28日,他写道:
本年在各地弘法甚忙,法缘殊盛。
在致上海李圆净居士的手札,他也提到:
本年在各地(泉、漳、厦、惠)讲经,法缘殊胜,昔所未有。
他在致好友的一封信中感念良多:
余居闽南十年,受本地人士种种优惠,故于本年往各地弘法,以报酬闽南人士之护法厚恩。
1938年夏历二月,在泉州承天寺讲经时,“听众甚多……青年以致基督教徒皆甚欢赏。”他高兴地将这种心情告诉丰子恺居士:
乃今岁正月到泉州后,法缘殊胜,昔所未有,几如江流奔驰,不可歇止。
在晋江安海时,大家演讲三天,听浩繁达700多人。正如大家多次所说:
朽人居闽南已十年,缁素诸善友等护法甚力。
弘一大家生前多次在泉州承天寺内弘法(吴拏云 摄)
在泉州弘法期间,弘一大家广结法缘,与很多善信往来密切,从大家给数十位居士的信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他们关怀备至,谆谆教导,慈悲情怀甚是感人。大家与闽南各寺僧人关系极为融洽,可以从大家致性愿、太虚、寄尘、芝峰、会泉、广洽、善契、瑞今、性常、圆拙、传贯、念西、仁开、广义、妙莲、广空、觉圆、如影、广心诸法师的信中感受到这份“法侣友谊”。
弘一大家在闽南弘法,度过一段顺遂调和的时期。他曾发愿“为宏律而尽形寿”,但期间的风雨并未使他完全忘却世事。1937年7月抗日战役发作后,大家移锡厦门万石岩。缁素门生为大家安危而担心,劝请避入本地。大家刚强地表现:
为护法故,不怕炮弹。
大家曾感时伤乱,毅然应邀编撰《厦门市第一届活动大会会歌》:
禾山苍苍、鹭水荡荡……健儿技艺,各显所长,各人图自强……把国事继承……为民族争光。
歌曲鼓动奋发,洋溢着爱国主义豪情,鼓舞大众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4月的某一天,日寇舰队司令西岗茂泰登岸寻访弘一大家,并要求大家用日语对话(弘一大家青年时留学日本,醒目日语),大家对峙“在华言华”而拒之。大家直面劲敌,大义凛然说道:“出家人宠辱皆忘,敝国虽穷,爱之弥笃!尤不肯在板荡时拜别,纵以身殉,在所不吝。”虽只简短数语,却浸透着大家的品德气力,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之后,中外报纸均冠于“爱国高僧”的标题予以具体报道。
1938年冬季至1941年3月,泉州遭受日寇飞机接连几十次的狂轰滥炸,死伤频闻,丧失极为惨重。弘一大家时居泉州,对日寇的蛮横暴行非常愤慨,他招呼僧众说:“昨们佛教徒属国民一分子爱国之心当不后人,保卫国家乃国民天职……”在他的尽力提倡下,晋江县佛教徒团结构成“晋江县佛教徒战时救护队”,选拔矫健僧众教徒聚集编训,到场救护伤员,掩埋死难者,在大家的动员影响下,很多佛教徒走上了爱国护民的门路。
1941年秋,弘一大家禅居晋江福林寺,该寺地处海疆火线,日寇兵舰常在永宁深沪海疆游弋,泉州开元寺的住持转道法师为了大家的安全,特派传贯法师前去劝请他回城遁迹。此时,大家又接到昔年南社诗友柳亚子的赠诗“愿持铁禅杖,打杀卖国贼。”大家遂托意回赠《为红菊花说偈》: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表达了在仇人气势方张之时,见义勇为,以民族大义为念,决然奉教的志向,这与其所主张的“誓舍身命,捐躯统统,勇猛精进,救护国家”(大家所书“念经不忘救国”之跋语)的爱国头脑相印证,可透视大家一片爱国赤诚。
著述宏富、言传身教
弘一大家大部门的佛学著述,都是在闽南完稿的。
起首是校录、叙述、编撰大量的佛学著作,这是弘一大家暮年静居闽南倾注心血最多的一项工作,也是他全部著述中最为紧张的部门。1933年8月,他在泉州整理《扶桑藏经》,并点校南山律宗三大部。《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和《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也是他两部紧张的律学名著。弘一大家对我国佛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振兴了湮没700余年的“南山律宗”,因此被众人推许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其次,弘一大家在闽南还撰写了大量的序、跋、题记、记、传、讲演录、集联、年谱、信札、法事行述等各类散记,文笔幽秀沉稳,意境空灵觉悟,愈至暮年愈趋平庸平静。代表作有撰于厦门南普陀的《鼓山庋藏经版目次序》、作于万寿岩的《佛说阿弥陀经义疏撷录序》,另有《闽南行脚散记》《惠安弘法日志》《壬丙南闽弘法略志》《泉州弘法记》《重兴草庵记》《人生之末了》等,至今还是学术界研究的贵重资料。
弘一大家在闽南著述、演讲的日子里,曾于1929年11月抵南普陀,帮忙院方整理闽南佛学院,现身说法辅导门生惜衣惜食惜福,并撰写《悲智训》嘱勉学僧。他以弘律为己任,器重造就律学人才。1933年5月,大家应泉州开元寺方丈转物僧人之请,由厦至泉,在开元寺尊胜院开设“南山律学苑”,亲身授业,以资学僧策励身心。
1930年早春,大家在泉州承天寺“月台佛学研究社”为诸学僧、居士开设两次有关写字方法的讲座,并资助学员学习和研究佛学。又于1937年3月28日在厦门南普陀佛修养正院向诸学僧作了一次出色的书法讲演,标题是《谈写字的方法》。洋洋数千言的文稿,苦口婆心,发人深省。他不但熟谙律宗义理,同时还身材力行,服从三皈、五戒、八戒等戒律,过着非常朴实贫苦的生存,一双芒鞋、一条毛巾,都受用10年之久,他以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养感染了浩繁学僧。
韵墨留香、晖沐泉州
学贯中西、多才多艺的弘一大家,自出家后,诸艺弃绝,唯独对书法恒持不懈,特殊是在泉州期间,大家创作了大量颇具哲理性和艺术代价极高的书法作品,情势包罗佛经类、楹联类、立轴类、屏条类、杂件小品类及书信简牍类等,数目有上万件。因其每每以书法广结法缘,分赠他人,其时很多名流官绅、僧家居士、青年门生都极其保护他那独具禅意的墨宝,纷纷向他求字,以是其书作流布广泛,影响颇大。大家作为集儒、释、道于一身的头脑家,与同期间其他书法家相比,他的作品更富有内蕴和张力,被誉为近当代史上良好书法家之一。
大家将佛法与书法之因缘联合得很奇妙。他说:
夫耽乐书术,增长放逸,佛所深戒。然研习之者能尽其美,以是誊写佛典,传播于世,令诸众生欢乐受持,自利利他,同趣佛道,非无益也。
他在给许晦庐居士信中写道:
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尝诫人云:“应使文艺以传人,不可人以文艺传。”即此义也。
大家显着承袭传统文人士医生的头脑倾向,即将外在的文才修养转向内涵的自我逾越。
大家的书艺风格在此期间已臻化境,他常精楷写经以结善缘,所书《华严经十回向品初回向章》,含宏敦厚,饶有道气,被太虚法师推为近数十年来僧人写经之冠。他53岁时工严精整写就的《佛说阿弥陀经》,笔意上一洗原有的沉雄,而变为清拔:用笔的挺劲、迁移转变圭角的圆敛,替之以清逸净化了的线条,疏朗修长的形质,整个面目愈趋于返朴归真,俨然在参悟着一种宗教式的“平庸美”的地步。诚如大家表明的:
朽人之字所示者,平庸、舒适、冲逸之致也。
大学问家、书法家马一浮老师曾评价道:
今观大家书,精严净妙,乃似宣状师笔墨。盖大家穷究律学,于南山(唐道宣)、灵芝(宋元照)撰述,皆有分析。内熏之力,天然表露,非具眼者未足以知之也。
鲁迅、郭沫若等大文豪都为求得大家一幅墨宝而深感光彩。鲁迅老师曾称弘一上人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并说“得李师手书,幸甚!”作为僧人书法家的弘一大家,他的书法艺术与佛教头脑如同水乳融会,出现出一种超脱空灵、精美绝伦的心灵地步。昨们可以从泉州开元寺内的“弘一大家怀念馆”收藏的数百帧大家遗墨中感受到其蕴藉清质的情绪、心绪和澄澈明净的魂魄在跃动。
泉州小山丛竹公园内的晚晴室遗址(吴拏云 摄)
大家对泉州的文化风物推许有加,并用他的头脑性情、文学意趣抒发了对历代先贤的敬慕之情。1930年春,弘一大家驻锡泉州资寿寺,为僧众宣讲《地藏菩萨之灵感》,并到连接的温陵养老院寻访前贤遗踪。在“不二祠”凭吊唐墨客欧阳詹,在“小山丛竹书院”补题了朱熹祠“过化亭”匾额,并题记:
泉郡素称海滨邹鲁,朱文公尝于东北高阜,建亭种竹,讲学此中,岁久倾圮……余昔在俗,潜心性理,独尊程朱。今来温陵,补题过化,何难道胜缘耶?
1933年10月,弘一大家路经泉州西郊潘山,发现“唐学士韩偓墓道”碑,和泪展谒,并在碑旁留影为念。弘一大家很敬佩爱国墨客韩偓,想替韩偓立传,旌表“孤忠奇节”。颠末一年多的积极,大家网络了很多资料,交给俗家门生高文显编著《韩偓评传》一书,大家先后为《韩偓评传》共撰三序,并自撰《香奁集辨伪》一章。大家还为泉州开元寺收藏的明代头脑家李贽画像题写了《李卓吾像赞》:
由儒入释,悟彻禅机。
清源毓秀,万古崔巍。
1933年元旦,弘一大家初到晋江草庵,为庵内“摩尼光佛”石像和明清两代十八位名士在此读书登第的人文胜迹所触动,题写“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纪录,于此著名贤读书”联语。
抗日战役期间,大家依然发挥佛教与文化的影响力。他手书“念经不忘救国”数百幅分赠各方,写有“末了之胜利”墨宝赠送青年学子,还对小学诸校长说:
小学教诲为种植人材底子,关系国家民族,至重且大。小学西席目下虽太清苦,然品德实至高尚,未可容易转途。
大家还取晚唐墨客李商隐“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诗意自勉,自号“晚晴老人”,并自名居室为“晚晴室”,发出了“老圃秋残,犹有黄花标晚节;澄潭影现,仰观皓月镇中天”的心声,可以说“晚晴室”以意蕴深长的精力内在,用文化符号寓示了弘一大家暮年对生命节操简直认与服从,更是大家高贵爱国精力的写照和物化。
弘一大家足迹遍及泉州名山胜水,挂锡弘法过的名刹数十处。1942年10月13日(夏历九月初四),一代高僧弘一大家安详示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世寿六十三。圆寂后,大家的舍利安放在清源山弥陀岩墓塔中(此中一半灵骨分葬在杭州虎跑寺山中墓塔),供众人仰望追思。
弘一大家临终遗言“悲欣交集”所涵盖的深意,既表现了对芸芸众生的逼真悲悯,也好像印证了他遗书中的偈语: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弘一大家在人生最成熟的阶段选择了泉州。应该说,泉州这片地皮曾经闪耀过契合大家心境的片片灵光,大概,昨们本日已无法捕获或重现那灵光背后的全部意义,但是,大家将生掷中最丰厚的一笔精力文化遗产奉送给了泉州。泉州,是弘一大家末了的文化驿站。
THE END
原标题:《泉州:弘一法师末了的人生驿站》
阅读原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评论 0

热文

所属版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