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车圈传播的“三大限定”是真的吗?

来自版块 问答
754
0
泉源:吴晓波频道
“房地产行业的‘三道红线’影响深远,但类比到车圈,难免有些‘望文生义’之嫌。”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汽车行业好像正走向一场亘古未有的收紧。
动员这种氛围的,是一则寻不见泉源的浮名:“新能源车企或将面对三大限定。”
这三大限定分别是:严账期、降杠杆、控产能。
因形似房地产市场当年的“三道红线”而引发不安。
2020年,我国羁系部分为了遏制房企无序扩张,初次提出房地产“三道红线”: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
触及三道红线的房企,不得新增有息负债;触及两道红线的,负债年增速不得凌驾5%;触及一道红线的,负债年增速不得凌驾10%;未触及红线的,负债年增速不得凌驾15%。
这剂猛药,至今影响着房地产行业。
但类比到车圈,难免有些“望文生义”之嫌。


车与房
已往十几年,房子被赋予了非常强的“金融资产”属性。
即不少时间,买房是为了“炒”。
在房价会连续上涨的预期之下,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至“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极度模式。


建立中的楼盘
详细路径为:大量乞贷(高杠杆)拿地、快速开盘卖期房回款、用卖期房的钱买更多的地。整个行业高度依靠外部融资,也就是银行乞贷、消耗者出钱买房等,现金流极其紧绷。
因此,一旦外部融资渠道收紧,房价预期转冷,房企每每没有多少缓冲空间。
2020年房地产“三道红线”一出,社会资金流入房地产的渠道被大大收紧,房企就敏捷爆雷,乃至引发社会性风险。
而车子,本质是消耗品而非投资品,与此同时,车企和房企的谋划模式也完全差别:
消耗者通常只会付出小额定金,并盼望立即拿到现车或在短期内交付,换句话说,房企可以大规模卖“期房”,车企不能大规模卖“期车”。
车市不存在大规模消耗者被“套牢”的征象,消耗者也不指望车子保值增值。
与此同时,《新京报》在报道中指出,多数国内车企的负债以应付账款等无息负债为主,几大焦点车企2024年有息负债占比均低于10%。这与有息负债规模大、依靠资源扩张的房地产行业存在显着区别。


选购新能源汽车的消耗者


车圈的宿病新疾
浮名的信息本体已不可查,昨们征采后发现,流传解读者多为小自媒体或个人博客。
昨们咨询了业内资深人士,得到的答案大同小异:“有听说,但终极照旧要以官方的说法为尺度。”
相较之下,阔别管理层身处一线的车企员工好像与忙乱的氛围更近一些。
小林客岁刚入职某新能源车企,一样平常工作是构造俱乐部运动、提供茶歇饮品、维护社群运营等。
自四月以来,小林就显着感觉氛围变了:“向导总是找昨们开会,说要降本增效、包管现金流安全。”
行业群里,变革也寂静发生。已往,各人爱聊销量、技能、发布会和新车型,群里总是热热闹闹,但近来,话题静静换了风向,改账期、融资收紧占到了中央。
这大概正是浮名的杀伤力地点——真假掺杂,尤其是第一项——“严账期”。
6月中旬,60天账期打响汽车行业“反内卷”第一枪,紧接着,天下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文件,向各大汽车生产厂家提出收缩返利兑现账期、简化返利政策、取消复杂限定条件等号令,正式打响“反内卷”第二枪。
如前述,固然房企与车企有本质差别,车企不存在大规模卖期车,但会通过延伸供应链账期,变相提前得到资金。


制造展上展示新能源车质料
比方,在60天账期“革命”前,一些车企的账期乃至凌驾200天,这可以简朴明白为,车企提前200天向供应商赊购零部件,随后造车、卖车,等赚到钱后再还钱给供应商。
这种资金“时间差”,现实上成为很多车企维持现金流的紧张工具,部门车企大概还会使用这笔钱做短期投资或研发付出。
别的,已往新能源汽车行业享受了大量当局补贴、地方优惠政策,这些支持在肯定水平上也助推了车企的杠杆程度。


浮名止于智者
至于其他几项,昨们咨询了几位行业大头后,大抵结论如下:
汽车行业由市场经济而非筹划经济主导,有关部分大概率不会出台“降杠杆”“控产能”相干政策,但行业尺度方面,如智驾、车辆安全和质量尺度的羁系,将来大概会趋严。
以下是他们的过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大头有话说


刘晓博
财经批评员
公众号“刘晓博说财经”
我简直听到了汽车行业三道红线的听说,这令人想起2020年8月出台的房地产行业三道红线。我的第一反应是:肯定要汲取房地产调控的教导,对新能源车行业的调控要实事求是,防止调控过分。
近期之以是会有这个听说,跟国家整理内卷式竞争有关。之以是要整理内卷,重要有两个缘故原由:
◎ 第一,防止“外卷”,引发更大规模的商业摩擦。中国制造在许多范畴非常具有代价竞争力,而且产能巨大,光伏、新能源车等都是云云,引发了西欧的商业壁垒。
◎ 第二,内卷还会引发一系列内部题目,好比车企对供应链企业的挤压,大概引发汽车质量题目,关系到中国制造的荣誉、用户的安全。
但是,客岁中心经济工作集会上对整理内卷的表述是: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当局和企业举动。而到现在为止,只看到了规范企业举动。
实在许多车企背后是地方当局,它们直接入场到场竞争,成为一些弱势车企迟迟不退市的紧张缘故原由,这都是畸形政绩观在作祟。
以是,接下来应该重要从规范地方当局举动的角度深化汽车行业反内卷,不能再无底线补贴那些该退出的车企了。发起对国有资源、当局基金投资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车,实行亏损追责制度。
至于现阶段,发起抓好60天账期的落实,规定更具体的操纵细则,好比怎样确认收货日、用什么样的付出情势等,防止一些车企打擦边球。
我以为,要求车企把对供货商的结算账期压缩到60天,再加上对4S店压库存的管控,就足以产生降杠杆、控产能的结果,短期内不发起再控制银行信贷,大概通过有形之手控制产能。
总之,不能用药太猛,人为制造风险。


张翔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
汽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汽车行业遵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因此我以为汽车行业不会出台“降杠杆”“控产能”等相干政策,由于这些东西不应该是当局管,而应该是企业本身的事变。
详细来说,企业应当本身判定市场需求并做出生产筹划。比方,每年车企会公布它们接下来一年的预期销量,产销量就是一个生产筹划、一个引导文件,企业应当据此举行资金的调理、资源的调配。
也因此,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产能大于销量的征象较为广泛,这是市场化竞争下的正常征象——差别于筹划经济期间的同一调配,如今车企自主订定生产和贩卖目的,市场导向决定了“多生产、抢市场”的猛烈竞争。


新能源汽车零件制造
不外,智驾有些差别,它涉及行业尺度的题目,当局可以管、应当管。
当前,智驾行业面对的最大题目是:没有同一尺度、没有明白规则,管理办法也尚未出台。现在市场上传播的相干文件,大多还只是征求意见稿,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这一近况导致,一旦出现变乱或争议,根本没有现成的羁系路径或法律依据,究竟上,这也是环球范围内都面对的共同困难——智能驾驶技能的发展,始终跑在法规、羁系、行业尺度的前面。技能尚未成熟,产物形态仍在不停演变,羁系部分也难以实时订定有束缚力的尺度。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汽车尺度订定上恒久是跟随国际尺度的,好比参考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成熟体系。然而,当前连国际上都没有对智能驾驶告竣同一尺度,中国更缺乏参考对象,导致行业在肯定水平上处于“无人区”和“真空期”。
假如此时羁系“一刀切”,对智能驾驶举行严肃限定,反而大概会扼杀行业的创新活力,让这个本就艰巨的财产陷入停滞。如安在鼓励创新和保障安全之间找到均衡,将是将来羁系者和企业必须共同面临的恒久课题。
总结来说,我以为企业谋划相干的事变不会出台政策,当局只是一个立法者而不是家长,但行业尺度相干的事变会管得越来越严,连续出台政策。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在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中国新能源车企凌驾100家,远高于西欧、日韩等成熟市场的企业数目,这些市场通常不到10家。
将来,随着行业管理办法的美满,新能源车行业的头部效应将愈发显着。
比方,比亚迪起步较早,享受到了许多政策红利,也有了资金、名气等的积聚,而一些起步较晚的小厂,红利享受得少,每一辆车分摊的本钱就高。
随着行业优胜劣汰,小企业将被渐渐镌汰,产能和销量之间的布局性失衡也将渐渐缓解,市场会合度将连续提拔。


林示
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
现在,我以为羁系是在摸索市场的反应,用一种施压的方式让各人先自查自降。比方,前段时间要求各大车企将账期严控在60天内,现实上只是针对车企6月份之后的新货款,对于之前欠下的货款,照旧可以逐步还的,假如真的严酷实行60天账期,许多企业会扛不住。
智驾方面,电动化、智能化是中国汽车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是我国车企是否能与国外百年车企相抗衡的焦点技能,因此我以为不会卡得很死,否则智驾就永久没办法发展了。


智能驾驶测试赛
不外,产能过剩简直是现在汽车行业的庞大题目,必要通过更严酷的红线管理,优胜劣汰,逐步回归理性:
已往几年,中国新能源车企快速扩张,产能规划广泛远超销量,尤其是部门企业在新能源风口期,疯狂拿地,导致即便是头部车企,产能使用率也不高。
对于小企业来说,一旦爆雷,产能险些刹时归零。比方,哪吒、威马如许的新权势企业,留下的不是车,而是烂尾工厂和巨大的债务洞穴,这些“烂摊子”每每必要地方当局出头兜底,负担风险。
因此,严控产能,不但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也是为了减轻地方当局的财政压力,更是为了保障消耗者的权益——究竟,没人盼望买的车将来连维修服务都找不到。
将来,汽车行业政策假如收紧,“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会更加显着,整个汽车财产链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起首,对于企业而言,“降杠杆”“控产能”等步伐严酷实行后,最占自制的是拥有肯定造血或抗风险本领的大企业,而中小企业大概碰面临困难。
其次,供应链也会加快会合。整车企业肯定优先找头部供应商进货,反之,小厂商在技能、产能、现金流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纵然给同样的账期,主机厂也不敢冒险。
第三,这还会波及汽车经销商。对于许多4S店来说,贷款购车占据了总销量的30%乃至更高,部门地域如成都的贷款购车比例乃至高达60%—70%。已往,银行对贷款购车提供较高返佣,有些乃至高达15%,是许多经销商的紧张利润泉源。
但随着汽车行业去杠杆,银行返佣比例骤降到5%—7%,经销商利润正在被快速压缩,大概会引发一波4S店倒闭潮。
对消耗者而言,贷款购车的优惠空间也会大幅淘汰。以一辆20万的车为例,购车人大概直接少拿到一万多元的代价优惠。对于10万—15万元区间的代价敏感型消耗者而言,这很大概会直接影响购车意愿。
末了,对于羁系层面而言,我以为有两点可以做:
◎ 第一,增强行业管理与羁系。比方,品牌之间的骂战,在肯定水平上都是违背广告法的,相干部分应当脱手克制这种事变,乃至强力罚款,如许才可以让用户相识真实的汽车产物。
◎ 第二,严酷羁系汽车的安全与质量。对于国表里的汽车品牌,昨们的安全尺度应当等量齐观,欺压企业放弃低质低价的竞争,让那些有技能本领的车企抢占市场,而不是让那些以价换量的车企抢占市场。劣币驱逐良币,黑白常不正常的生态征象。


朱西产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传授
汽车安全技能研究所所长
现在,我国汽车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代价战、技能战、营销战,战火纷飞,车企日子都欠好过。
车圈各类题目中,产能过剩题目最严峻,长账期也是恶习,加杠杆则增高了风险。智驾方面,题目不是技能成熟度不敷,而是过分营销了,必要留意的是,我国不是克制智驾,而是克制不成熟的智驾。
我偏重讲一下汽车行业的代价战,其具有两面性:
一面代表先辈生产力。随着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财产链的完备,我国造车本钱得到了有用控制,以电池原质料为例,碳酸锂的代价较2022年的峰值已经降落近90%,极大低落了车企本钱。
而另一面则是恶性竞争。代价战会导致车企低落安全尺度、质量尺度,以低于本钱的代价恶意挤压和打击竞争对手。
总体而言,代价战反映了我国汽车财产“财产会合度不敷”的题目——占环球汽车产量1/3的中国汽车,排名前五的车企只进了比亚迪一席,排第五;六到十名的五席只进了吉祥一席,排第十。
而且,国内车企代价战,哪些企业是正面的,哪些企业是恶意的,一时间难以分辨。不外,现在车圈的代价战已经引起了高层器重,将来有望改善。
末了,面临当前汽车行业的“反内卷”趋势与政策不确定性,我发起新能源车企吞并重组、扩大销量,提拔高额研发投入的分摊率。
参考资料:
《贝壳车评|车企高负债率毕竟会不会出现“恒大”式危急?》 新京报
本篇作者 |蒋紫涵| 责任编辑 | 徐涛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转自:市场资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评论 0

热文

所属版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