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探未来无限可能,SEA-Hi!论坛聚焦城市科创基因

来自版块 问答
609
0


3 月 30 日,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 SEA-Hi! 论坛第 26 期暨 2024 年首期,聚焦科技创新,展望城市未来,为大众带来一场思想盛宴。
本期 SEA-Hi! 论坛从科创视角共话城市未来。张江产业工程院首席顾问、浦东新区城市数字化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执行委员张爱平,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浦东引领区分院副院长(挂职)、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二所所长黄轶伦,西井科技副总裁兼公司全球发展负责人孙驰,璞跃中国创新业务副总裁李璐,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林达华等业界领袖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上海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规划与科创空间、科创企业与科创人才、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等议题。
张江科学城产业空间是如何提质增效的?



张爱平
——张江产业工程院首席顾问、浦东新区城市数字化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执行委员
32 年的发展,张江已经从阡陌农田的江南水乡转型发展成为以 " 中国药谷 "" 中国硅谷 " 闻名于全国的高科技园区。从最初的 25 平方公里到现在的 220 平方公里,从园区演变成科学城,张江空间不断扩张,内涵不断丰富,这其中规划发挥着重要的牵引力。如今,张江群星璀璨,高质量人才和顶尖科研机构集聚,生物医药产业、半导体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三大产业增长迅猛。张江科学城,正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创策源高地。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张江产业出现 " 空间之囧 ",即生产制造载体的结构性不足。过去几年,由于生产性厂房的缺乏,张江部分创新企业出现外移。
要把更多企业和产业留下来,对于商务成本居高不下的张江而言,亟须创新制度供给。因此,作为科技创新 " 主力军 "、产业升级 " 先锋队 "、产业生态 " 试验田 ",张江在产业空间复合功能领域的制度创新上,再次扮演先行先试和压力测试的角色。
过去,张江借鉴国外经验,追求低容积率,重生产、轻生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的高质量发展。2023 年 9 月,《关于促进张江科学城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土地管理试点意见》(俗称 "M0" 新政)出台,张江率先探索产业用地弹性规划,鼓励产业用地功能复合,破解 " 空间之囧 "。浦东新区有关领导表示,《试点意见》将促进推动企业生产、研发、服务等环节紧密衔接,缩短项目落地时间,助力企业研发成果迅速转化,尽早投入市场,加快企业创新升级,有利于完善张江科学城城市功能,强化产城融合。
《试点意见》主要体现了四个 " 创 ",创新产业综合用地类型 "M0",创新存量用地用途转换路径,创立产业配套设施统筹设置方法,创建支持相应的工作机制。新政实行半年多来,很多企业成为 "M0" 新政的受益者,反馈非常不错。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等 24 个标杆项目的集中签约,预示着 "M0" 新政的规则红利开始发挥效应。比如,有的企业,原来土地只能做工业,现在可以根据新政按照一定的程度解决部分生活配套用地。
" 尊重规律、敬畏规划、创新规则 " 是 32 年间张江科学城科创空间提质增效的启示。
为创新设计空间



黄轶伦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浦东引领区分院副院长(挂职)、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二所所长
科技创新和城市规划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规划者,我们想问,什么样的环境下会出现创新公司?如何营造出一个创新不断涌现的空间?
最具颠覆性的科技公司 OpenAI,诞生在旧金山一个多元混合的传统社区。这个靠近 " 脑谷 "(旧金山海斯谷)的社区,阳光灿烂、文化多元、舒适宜居,有十分活跃的科技氛围,遍地是初创企业、风投机构,年轻人很喜欢。
和 OpenAI 一样,全球出现科技企业回归市中心的趋势。旧金山针对 AI 龙头企业集聚的特点,提出城市复兴计划,打造未来崛起的城市 AI 创新区,希望借助这波 AI 浪潮带动旧金山再次飞跃。他们的关注角度,不只是产业复兴,还有城市空间的多元复合、社会公平、文化包容、社区营造。
存量时代下,许多城市都在市区构建创新区,这是大都市激活科技创新的一条全新路径,也是借助创新区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策略。上海正在不断尝试创新区发展,打造以存量空间盘活为主的创新区,在黄浦江沿线,如杨浦滨江、徐汇西岸,在传统社区,如长宁硅巷,都是科创回归都市的典范。
围绕新质生产力,城市空间规划还能如何赋能?我们调研了很多创新企业需求,结合他们的人才需求,希望在三个方面进行锚定。
一是打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系统。规划师需要懂得创新的发展规律,借鉴哈佛大学提出的创新区发展模型,我们要聚焦三个核心要素进行规划,即 " 大脑 "" 细胞 " 和 " 神经 "。" 大脑 " 是核心的锚机构,包括顶级院校、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和龙头企业,扮演输出资源的角色。围绕锚机构,需要打造像 OpenAI 所在地一样的多元化社区,提供创新 " 细胞 "。在这个环境下,还要叠加创新的 " 神经 ",包括蓝绿系统、交通系统、文体设施,由此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区。
二是提供更具包容性的城市空间载体。上海要打造若干个功能混合的、文化包容、低成本的社区,让生活、工作、休闲相互联动。研究表明,年轻人是最能产生创新的群体。这样的环境更符合年轻人的需要,能让年轻人在公共环境里多交流、多碰撞。
三是营造能够激发创新的环境氛围。我们在调研科技公司时发现,年轻人希望的理想社区特征和传统社区有很大不同,他们要 " 边玩边工作 "" 转角遇到咖啡馆 "" 处处都是社交场 "" 楼上孵化器,楼下普拉提 "" 要有夜生活 "。可以看到,年轻人更看重生活质量,要情绪自由,要感性满足。这样的创新区要如何打造,我们可能要有夜间也能使用的跑道,要布局咖啡馆、集市、酒吧等,让人们能持续交流、享受生活。
创新不一定能够通过人为规划的方式被规划出来,但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区的营造去引导创新的发生,做到让创新空间更贴合创新规律,减少干预,精准服务。
从上海硅巷走出赋能全球物流



孙驰
——西井科技副总裁兼公司全球发展负责人
西井科技的成长得益于上海,城市的全球化视野促使我们站在一条高速发展的赛道上。最近,西井科技迎来里程碑式的发展,我们进驻到长宁区武夷路上的 " 上海硅巷 " 科创街区,硅巷田字格中有一个科技企业集群,可以帮助我们打通产业的上下游。
作为一家聚焦大物流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公司,我们成长在上海,也从城市中获取业务灵感。物流是城市的脉络,贯穿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而以集装箱为载体的多式联运物流更是全球贸易和国际物流支持的关键。随着技术发展,港口大物流对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需求日益强烈。西井科技成立 8 年来,已经将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落地场景,从海港拓展到空港、陆路口岸。目前,我们为全球 18 个国家和地区、超过 200 多个客户提供智能化、绿色化的解决方案。
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物流节点高度发展的城市,一定是全球化的,具有强大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上海也是其中之一。从上海出发,我们受益匪浅。因为上海周围有无数的物流节点,这些节点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在这些场景中,我们挖掘出大量的需求。比如港口公司存在雇员青黄不接的痛点,哪怕是抄写箱号这样的基础性工作,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通过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可以更好地解决痛点,提升运营效率。西井科技不是以替代人为目的,而是协助人,赋能于人,让人有更舒适、更高效的工作环境。比如,我们有一位卡车司机,在加入西井科技之后,帮助我们研发无人驾驶卡车,并成为一名交付工程师,在现场负责研制车辆的调试和运维工作。
我们的发展理念和业务,有很多议题都和城市规划十分呼应。我们以智能技术与绿色理念,通过 AI 和自动驾驶的先进技术,来打造更高效、更绿色的集装箱物流解决方案,加速智慧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到来。从开发智慧理货系统,到研制无人驾驶集卡,从海港业务延伸到空港业务、铁路业务、陆路口岸业务,我们在每一个环节、每一条路径上,都提供了相应的绿色化、智能化解决方案。
上海要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就人工智能而言,它有一条健康的发展路径,就是从人工智能的节点化开始,做好每一个节点的数字化,再延伸到数智化,这期间必须要有业务、有需求进行支撑。
开放式创新的中国实践与全球化科创平台建设



李璐
——璞跃中国创新业务副总裁
创新是谁的事?创新这件事如何做好?中国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创新的主体一直在企业端,以前我们谈创新,通常会说企业是怎么做研发的,这是企业级创新。但今天,我们越来越发现,创新还有两类主体,一是城市,城市越来越成为创新最重要、最核心、层级最高的主体。二是产业,它介于城市和企业之间。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甚至是城市级的创新,从整体来看是从 0 到 1,1 到 10,10 到 100 的不同阶段和模式。创新有生态,从治理主体、规划主体、配套机构到企业,都是创新的要素。但即使创新的要素和主体都存在,如果在初期缺乏有效的连接、互动和转化,创新也不一定会发生。
因此,开放式创新关注的是,将要素和主体真正进行整体串联,使其从单一的有机体变成更高维度的有机体,构建它的创新平台和生态大循环。
璞跃发源于硅谷,是全球历史最悠久、区域及行业覆盖最广的科技孵化器之一,也是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生态平台,曾投资孵化谷歌等多家互联网行业巨头。我们不断探索开放式创新这条路径,为科技公司的创新服务,但更重要的是为产业级创新和城市级创新服务。我们为很多世界 500 强企业建立了企业级创新平台,为巴黎建立了产业级时尚创新平台,在美国克利夫兰建立了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平台,在德国斯图加特建立了产业级移动出行创新平台。
2016 年,璞跃来到中国,与许多城市建立合作,在国际化方面推动科技项目的招引、孵化和加速,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我们也通过自有渠道网络和丰富的国际化资源,帮助中国头部科技企业走向全球,在渠道、市场、政策等方面全方位赋能。
作为一家国际化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我们依然坚定地认为开放的、国际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这种双向国际化,依然是在资源充分自由流动、可以竞争的情况下的基础机制保障。这种公平的机制保障其实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实现包容性、开放性和竞争力的一个基础。希望上海不仅仅是国际化人才愿意聚集的高地,更是中国海外精英愿意回归的一个创新热土,同时也是国外创业者更好的选择。
书生 · 天际 LandMark ——城市级实景三维的新思路



林达华
——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副教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很多行业正在进入到被颠覆的过程。在工作过程当中,我们跟很多来自测绘院的 " 老兵 " 交流,他们看到 " 书生 · 天际 " 以后,真切感觉整个行业的变革就要来临,以前他们拿着一些很专业的仪器进行长时间测绘,未来只需要操作无人机,在整个城市飞一圈,就能够实时高清地构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更大范围区域的实景三维模型。
" 书生 · 天际 " 是全球首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城市级实景三维大模型,这是人工智能给不同行业带来变革的其中一个侧面。
它的灵感,最早来自几年前谷歌发表的一篇论文,主题围绕神经辐射场展开。这篇论文对于三维重建提出革命性方法,只需要围绕一个物体拍摄几百张照片,融汇到一个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里,就能够以非常精细的方式,构建出整个物体非常逼真的三维模型。
这篇论文提出的方法风靡全球,主要用途是重建小物体,但实用性功能没有被发掘出来。我们团队认为,这种方法真正的用武之地应当是大场景,比如城市。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启动了 " 书生 · 天际 " 的技术研发项目。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研发出了真正能把人工智能神经辐射场技术用在城市级场景的三维建模。2023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我们发布了 " 书生 · 天际 "1.0 版本,它是一个拥有千亿参数的巨大神经辐射场模型,开创性地实现了对 100 平方公里范围进行城市级 NeRF 实景三维建模,并支持 1K 分辨率实时渲染及 4K 离线渲染。
在上海市测绘院的支持下,我们在徐汇滨江、世纪公园、朱家角等区域构建城市级三维模型,而且实现了 4K 精度细节的建模,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实现这么大的实景三维模型。我们通过模型可以看到每一扇窗户、每一片树叶的细节,而且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在模型上进行编辑,加以风格化,比如变换季节、穿插新建筑。
但是 1.0 版本的建模非常昂贵,对算力的要求非常高,所以 2.0 版本进行了优化。得益于算法的全面演进和对系统资源的高效利用,升级后的 " 书生 · 天际 "2.0 所需算力资源较上一代大幅降低,仅需单张消费级显卡即可高效完成大场景重建训练和实时渲染编辑。支持对场景的编辑和本地部署,将使用门槛大幅拉低,个人开发者也可藉此获得大范围场景复现能力,并根据使用场景灵活应用该模型。并且 2.0 版本的精度更高,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逼真的渲染和建模。
" 书生 · 天际 "2.0 并不是整个故事的终止。我们更进一步的模型不仅是对整个场景进行建模,还要剖析每一个建筑的内部结构,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可以看到所有建筑的构成,具体到各个构件的原型。只需要把各个构件的元素全部挖掘出来进行重组,就能够构建出不一样的建筑。基于这样的技术,我们将构建一个新的 MatrixCity 数据集。
作者:史博臻
文:史博臻 编辑:张天弛 责任编辑:徐晶卉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评论 0

热文

所属版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说说你的想法......
0
0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