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禹
薄暮,贡水河笼着雾霭。两岸灯笼亮起,河水被染成赤金。我站在文澜桥头,远处传来响亮又雄浑的铜铃声,这是八宝铜铃舞的序曲,承载着土家属千年心跳。
我是恩施人。初逢八宝铜铃舞,是在宣恩的元宵灯会。河边人潮涌动。一群身着八幅罗裙的舞者随鼓点登台,他们手持铜铃杖、腰悬牛角,衣袂飘飞,铜铃与鼓声交错,把人们拽入古老梦乡。领舞老者闭眼低吟“嗬嗬耶,了了神”,厥后我才知,这“嗬嗬腔”源于土家属的《梯玛神歌》,唱着民族迁移、战役以及对神灵和先祖的虔敬。
一位穿土布褂子的阿婆说,八宝铜铃舞本是祭奠舞蹈。铜铃原是8个,象征八部大王英魂,因汉、苗、土三族共御外敌的友谊,赠出两枚,现在只剩6枚。铃数虽变,情谊长存,舞步里满是民族融会印记。
又一次遇见八宝铜铃舞,是在薄暮的彭家寨。吊脚楼群在暮色中似展翅仙鹤。寨中空隙,赤膊男人舞动草把龙,一旁的八宝铜铃舞庄严如史诗。舞者屈膝扣胸,踏“三步罡”,铜铃扫地似有战马嘶鸣。他们模仿喂马、跨马、奔马,铃音如急雨,重现先祖策马穿越险滩密林之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田师傅讲,这舞曾属土老司,现在成了毗连古今的桥梁,“铃响八宝,不是让人回到已往,而是记着来路。”
本年新春,我重回贡水河。茂盛老街灯笼下,八宝铜铃舞与激光秀同场。新编旋律响起,年轻舞者把传统融入当代编舞,古老的“三步罡”踏出芳华节奏,铜铃在无人机镜头里划出银色弧线。同砚冲动地喊:“铃铛在发光!”我笑了起来,这光正是汗青深处的星火。对岸沙道沟镇正举行非遗研学运动,孩子们拿着迷你铜铃,跟老艺人学“踩四方摇铃”,稚嫩的“嗬嗬”声和老人的低吟相和。一位民风学者感慨:“祭奠舞成连合舞,敬神曲变传承曲,这才黑白遗的活力。”
夜深,雾浓。舞者散去,铜铃声却凝在风中,和贡水涛声共鸣。
(作者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门生)
[ 责编:张晓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