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是上外洋国语大学副传授胡春春近期访问德国后所写的另一篇“旷野观察”陈诉。他在德国到场了一场演讲,也做了一场演讲。前者是他观察当前德国社会政治话语和感情的一个窗口;后者是他从地区国别研究的 ...
【编者按】 本文是上外洋国语大学副传授胡春春近期访问德国后所写的另一篇“旷野观察”陈诉。他在德国到场了一场演讲,也做了一场演讲。前者是他观察当前德国社会政治话语和感情的一个窗口;后者是他从地区国别研究的角度切入,与德国偕行就当前中德、中欧关系面对的逆境怎样破局所做的学术交换。 6月30日薄暮,我在柏林见到师母法伯博士(Ulrike Faber)——我的博士导师舒特传授(Jürgen Schutte)已经于前几年辞世——她忽然有个发起:昨们用饭之前,要不要一起去听个演讲会?是怀念《团结国宪章》80周年的运动,有好几位我很欣赏的公众人物出来演媾和讨论,你感爱好吗?这固然是一个很好的发起。师母家位于西柏林的中心地带偏南,昨们步行前去运动举行地——市中央舍讷贝格区(德语Schöneberg,意为“漂亮的山”)的市政厅。舍讷贝格区2001年与相邻的滕珀尔霍夫区(德文Tempelhof,意为“圣殿庄”)归并,但是这里仍然是新的区当局地点地。 ![]() 柏林舍讷贝格市政厅 汗青触手可及:从肯尼迪到21世纪的战役与宁静 这个地点让我有些惊喜,由于我在柏林读书的时间,也没怎么来过这座随处都写满汗青故事,尤其是暗斗汗青故事的修建。暗斗时期,大概说柏林处于二战的克服国霸占时期,大概说两德对峙时期,舍讷贝格区的市政厅是西柏林市当局和市长办公的地方,也是西柏林议会地点地。西柏林的庞大政治变乱和聚会会议,多在舍讷贝格区市政厅表里举行。 固然,最为闻名的政治变乱,也是明白德国和美国战后关系的关键,便是1963年6月26日,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由于柏林墙的构筑而致信西柏林市长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近两年后,[i] 来到了西柏林。他在舍讷贝格市政厅二楼的阳台上,发表了闻名的“我是柏林人”(Ich bin ein Berliner)演说,表达了对盟友和西柏林人的支持。半年后,肯尼迪遇刺。1964年,西柏林人在肯尼迪柏林演说一周年的日子,为他在市政厅外墙上立起了一面怀念牌。 ![]() 柏林舍讷贝格市政厅外墙上肯尼迪怀念牌 市政厅内,有德语、英语等语种的展板先容肯尼迪的柏林演说。 ![]() 市政厅内肯尼迪柏林演说展板 6月30日这晚的运动固然与肯尼迪无关,但是怀念《团结国宪章》的签署(1945年6月26日),却在第二次天下大战竣事80年后,仍旧与美国、德国、欧洲、俄罗斯(苏联)、战役、宁静等关键词密切接洽在一起。不知道这种接洽毕竟说明白这几个国家和地域对于现今世汗青非常紧张,照旧说明白它们应该为现今世汗青频频重复的危急和劫难负责? 当晚的运动,无疑是“借古喻今”,从在二战废墟中诞生的《团结国宪章》,来看怎样竣事欧洲现在陷入的两场战役——乌克兰与加沙,进而缔结宁静。运动海报的计划转达了不安的感觉,“风暴即未来临:欧洲,德国联邦当局,以及战役”(Alle Zeichen stehen auf Sturm: Europa. Die Bundesregierung. Und der Krieg.)。 ![]() “风暴即未来临”演媾和讨论运动海报 运动重要的演媾和讨论高朋有三人,分别是团结国前秘书长助理、现欧洲议集会员舒伦堡(Michael von der Schulenburg),前德国联邦议院议员、现莎拉•瓦根克奈希特同盟党(以下简称“瓦盟”)交际事件专家赛雯•达黛伦(Sevim Dağdelen),以及宁静主义运动家莱纳•布劳恩(Reiner Braun)。由于舒伦堡也是以瓦盟党员的身份得到欧洲议集会席,加上达黛伦的瓦盟配景,以及运动报名是通过瓦盟一个区党部办公室的邮箱举行,以是这场运动无疑带有猛烈的瓦盟色彩(拜见:西索欧洲批评|把脉上半年德国①:各党沉浮,有人欢乐有人愁,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235760)。该党对俄乌辩论的态度显着差别于德国的同盟党、社民党、绿党等主流政党,号令息兵、和谈,以为北约东扩是引发战役的根本缘故原由。这场在汗青场所举行的公开演媾和讨论运动——窗外就是当年肯尼迪发表柏林演说的阳台——于是成为我观察当前德国社会政治话语和感情的绝佳案例。 “风暴即未来临”:宁静主义者的泡泡 由于运动在一个气候更相宜坐在室外啤酒园大概葡萄酒庄小酌的日子举行,以是我很受惊大厅内险些坐满了人,目测至少200余人。 ![]() “风暴即未来临”运动开场 和大多数德国的公开运动相似,到场者以老年人居多,这一方面是由于退休人士大概有更多空余时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德国差别年事段大众对于社会到场的差别明白,固然这也受到客观条件如履历和经济底子的制约。 运动的情势轻松而具有典范的左翼文化色彩,以具有政治内容的民谣风格歌曲演唱开场。起首发言的是拥有30多年团结国工作履历的舒伦堡。 ![]() 舒伦堡演讲 在当晚的三位演讲者中,我从他的发言中劳绩的观点最多,因而我偏重先容他所明白的以团结国为中央的国际秩序观,以及这种秩序观对于俄乌辩论,以致中国的国际脚色意味着什么。 比年来,舒伦堡对怎样重振团结国、乌克兰的宁静等多有叙述,著有《宁静建立论:救济民族国家,拯救团结国》(On Building Peace: Rescuing the Nation-state and Saving the United Nations, 2017),以及多篇文章,不停担当德国和国际媒体的采访,也曾经以团结国官员的身份来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演讲。[ii] 他在当晚的演讲以及与听众的对话所转达的观点,可以会合在两篇公开辟表的文章和采访中找到:《团结国宪章在宁静架构中的作用:为长期的天下宁静铺平门路》[iii](2023)和《解读乌克兰辩论:舒伦堡的看法》[iv](2024)。 我对他的观点印象最深有三。 其一,不能单方面地把服从《团结国宪章》仅仅明白为“全部国家都答应不利用军事气力来寻求政治目的”,还要看到,“在宪章中,全部国家都答应通过会商和其他宁静本领办理辩论——以防止战役。”而且“更紧张的是,一旦发作战役,《团结国宪章》要求全部成员国尽统统积极,通过会商、调解等方式寻求宁静办理”。[v]也就是说,昨们谈到《团结国宪章》,不能只夸大国家不得利用武力,还要夸大国家有责任在战役发作后必须寻求宁静办理。实现宁静才是最高目标。 其二,《团结国宪章》是现在国际秩序的最大公约数。国际社会大概不消计划以更雄伟、更具有远见的方案一劳永逸地办理国际社会的争端,只必要服从本身当年签订的《团结国宪章》,就有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宁静方案。但是,“真正的题目是,除中国外,全部重要大国现实上都不再认可《团结国宪章》,因此不再有任何有用的国际法。”[vi] “题目不在于《团结国宪章》,而在于团结国安剖析五个拥有否决权中的四个国家,即《团结国宪章》的现实包管国——美国、英国、法国,如今另有俄罗斯,却频频违背《团结国宪章》,发动非法战役。这四个国家都是‘北方的白人’国家,此中三个乃至是北约重要国家。”[vii] 我在运动竣事后和舒伦堡举行了攀谈,他向我再次夸大:中国是团结国五常中唯一仍然认可《团结国宪章》的国家,因此他对于中国出头维护团结国秩序抱有盼望。 其三,团结国秩序是唯一正当的国际秩序,国际法就是以《团结国宪章》为底子,没有所谓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后者的源头或焦点是所谓的“沃尔福威茨主义”(Wolfowitz Doctrine),[viii] 也就是美国新守旧主义者在暗斗竣事后为了维持美国的单一霸权职位制造的替换性话语, 第二位演讲人达黛伦是现在德国政坛代表左翼宁静气力的重要人物之一。由于我曾经和她有过打仗,以是根本相识她的政治态度,对北约的严肃品评和否定态度,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对俄乌辩论的见解——北约应为俄乌发作辩论负重要责任,“昨们必要宁静,而不是北约”。[ix] 对于以色列的举动,尤其是试图把战役扩大到伊朗,她也从国际法、反殖民主义的角度提出品评。她固然担当过德国联邦议院交际事件委员会主席,却也在客岁7月去华盛顿白宫前抗议北约——北约、尤其是美国维护环球霸权的积极才是伤害的根源。她以为国际秩序的盼望在于连合“环球南边”,那边才是国际社会的大多数,在国际秩序中的气力不停增长。 在运动后和她攀谈时,我更关心的是瓦盟在本年上半年的联邦议院推举中得票率未能突破5%,下一步预备怎么办,以及她个人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 达黛伦演讲 末了一位演讲人布劳恩拥有数十年的宁静主义活动履历,也是许多大型宁静活动、抗议活动的发起人和构造者。 ![]() 布劳恩演讲 他从德国同盟党联邦议院党团主席施潘(Jens Spahn)提出的“德国应该在欧洲的核掩护伞中发挥向导作用”[x]开始讲起,指出德国一部门守旧主义者和政治精英正在置汗青于掉臂,重新做起了大国梦。 俄乌辩论发作以来,布劳恩不停为宁静号令奔走,还于2022年11月亲赴莫斯科。他非难向乌克兰提供军器是延伸战役,非难德国的“战役逻辑”和扩军备战(“纵然在第一次天下大战的时间,德国举债扩军也是有限度的”[xi]),非难欧盟的“军事化”,号令思索“替换性的安全布局”,[xii] 号令连合环球南边、金砖国家等,以强大支持宁静的气力。 固然已经70多岁,但是他语言语速极快,富有公众演讲的豪情和鼓动性。他想通报的焦点信息是:昨们作为平凡公民必须举措起来,把创造宁静的自动权抓在本身手里!只有昨们的气力叠加、强大,才气实现宁静!就在本年10月3日,昨们陌头见! 公开演讲竣事后,观众纷纷提问或就刚才的演讲发表批评。不难发现,来到现场的听众和到场者,持有根本趋同的政治倾向和观点。提问和批评,根本都在表达对《团结国宪章》与宁静的支持,对北约、德国联邦当局的非难,此中也有新移民的提问。台上台下一片调和。 然而,我也明确,这个稠浊了左翼、老年人以及少量移民的群体,在当前的德国社会很大概仅是少数。与德国当局筹划中的安全和军事开支相比,本日的聚会会议运动局面,现实是一个宁静主义者相互打气、抱团取暖和的泡泡。 冲破这个宁静主义泡泡的,是一个年轻人。他对演讲高朋提出了一个颇具寻衅性的题目:欧洲在战后履历了很长的宁静时期,由于昨们是北约成员,那么叨教为什么《团结国人权宣言》没有促进宁静?为什么昨们不停用《团结国人权宣言》品评和权衡西方国家,而不是伊朗、俄罗斯等国家?年轻人的提问劳绩了就地一片嘘声。 舒伦堡表彰了这位年轻的提问者,有勇气提出一个显着不合现场氛围的题目。但是这位提问者的认知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团结国宪章》是一个对签约国具有束缚力、对外处置惩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团结国人权宣言》是每个国家可以单独决定签订与否的、对于内部的答应。不外,提出这个题目也很具有代表性。 德国的中国话语和中国的德国话语:我和同道者的泡泡 我这次德国之行的重要内容,是到场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TU Clausthal)的“2025中国周”,在期间的工作坊上作一个线上和线下联动的陈诉,以及再去母校柏林自由大学,围绕同一个陈诉主题到场学术工作坊。 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TU Clausthal)位于德国中部山区,学校规模并不大,注册门生现在不到4000名,却造就了大批中国留门生,大概也是由于其以工程科学为主的专业设置在已往几十年间与中国发展的需求高度契合的缘故。由于这个缘故原由,我很想在中德、中欧关系现在面对逆境、德国高校的传统汉学和中国研究门生数目逐年降落的局面下,在德国高校对华互助受到越来越多政策限定和处于“自我检察”的不正常氛围下,从学术的路径为德国的中国研究提供一种“破局”的思绪。 我在克劳斯塔尔工大的陈诉标题为“‘以德国为方法’明白中国:以‘期间迁移转变’以来受驱策的德国和中德关系为例的思索”。 ![]() 我在克劳斯塔尔工大陈诉截图 我的思绪是,中国在从五四以来探寻进入当代性路径的过程中,德国在知识论与实践理论两方面始终是一个紧张的参照。“以德国为方法”,并不意味着简朴的文化担当和移植,而是实现了比力视角下的主体性建构。这一方法产生的另一个效果,是中国对德国的熟悉具有了综合、汗青的维度,对于德国的环境有着本身的见解和判定。大概,德国的中国研究,以致德国的“中国本领”建立可以从中国的“以德国为方法”中罗致灵感。在学术史上,“以中国为方法”在日本、法国和美国等学界均有先例,在德国肯定也有相似的空间。 在克劳斯塔尔工大与多年来热心于与中国互助的同事举行交换,其时有一种雷同“主场”的感觉。前校长和下萨克森州高校中国专员托马斯•汉什克传授(Thomas Hanschke)在主持陈诉和运动后的攀谈中,更关心德国怎样能像中国熟悉德国一样创建本身对中国的认知,以及如作甚此继承促进和深耕两国高校互助,而不是德国政界某些熟悉所盼望的“去风险”。 ![]() 克劳斯塔尔工大前校长汉什克传授主持陈诉讨论 在柏林自由大学的工作坊上,我把陈诉的偏重点放在中国研究,也就是一个地区和国别研究的话题上,即怎样“表明中国”,陈诉标题调解为“通过‘以德国为方法’表明中国”,把中国学术史上“以德国为方法”,日本、法国和美国的中国研究、哲学和汉学“以中国为方法”的实验,举行了更为体系性的提炼。柏林自由大学、北京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的同事,起首关注的是当下德国的中国话语与中国研究之间的张力,其次关心的是德国话语在中国进入当代性过程中的担当,以及这种担当会不会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构成建立性的增补,尤其是哈贝马斯的来往举动理论。德国当局盼望检察对华学术交换、“去风险”,这是一个必要认真探究的话题吗? 之以是把我在德国大学所作的陈诉和到场的工作坊作为“旷野观察”的例子,是由于这些运动既涉及学术研究,又涉及中欧、中德来往的大情况——现实上,汗青上的学术研究又何曾离开过大情况!因而也是一面观照中德关系的镜子。这此中暗含的盼望,是德国的“中国研究”可以或许像中国的“德国研究”一样,无论在学术研究照旧在到场公共话语方面都能成为一个具有建立性的范畴,制止“泡泡化”的运气。 这么看来,我和德国的同道者仍然任重而道远。 (胡春春,上外洋国语大学欧洲研究所实行所长。文中图一、图二承蒙复旦大学白彤东传授提供,图十由德国汉诺威孙建安老师提供,谨此致谢!) 解释: [i] Brief des amerikanischen Präsidenten John F. Kennedy an den Regierenden Bürgermeister von West-Berlin, Willy Brandt, 18. August 1961, https://www.chronik-der-mauer.de/material/178788/brief-des-amerikanischen-praesidenten-john-f-kennedy-an-den-regierenden-buergermeister-von-west-berlin-willy-brandt-18-august-1961. Ursprünglich au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rsg.),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Vol. XV: Berlin Crisis, 1962-1963, 1994, Washington, S. 345f. [ii] Schwarzman Scholars, Announcement, Former Assistant Secretary General United Nations Michael von der Schulenburg, Responding to a Changing World Order: A United Nations Perspective, 21.05.2018, https://en.sc.tsinghua.edu.cn/info/1018/1953.htm. [iii] Michael von der Schulenburg, Die Rolle der UN-Charta in der Friedensarchitektur. Einen Weg zu dauerhaftem Weltfrieden ebnen, 22.08.2023, https://www.meer.com/de/75528-die-rolle-der-un-charta-in-der-friedensarchitektur. [iv] Michael von der Schulenburg, Understanding the Ukraine conflict: Schulenburg's insight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n diplomacy, power dynamics, and the quest for peace in Eastern Europe with Swiss Weltwoche, 11.05.2024, https://www.meer.com/en/80423-understanding-the-ukraine-conflict-schulenburgs-insights. [v] 同上。 [vi] 同上。 [vii] 见注iii。 [viii] 见注iii。 [ix] Alle Zeichen stehen auf Sturm, No. 1, veröffentlicht am 21. Juni 2025, https://www.friedenunddiplomatie.de/blog-2025/2573756_alle-zeichen-stehen-auf-sturm-no-1. [x] jmm/dpa, Atommacht Deutschland? Spahn für deutsche Führungsrolle bei europäischem Atomwaffen-Schild, 29.06.2025, https://www.spiegel.de/politik/jens-spahn-fuer-fuehrungsrolle-von-deutschland-bei-europaeischem-atomwaffen-schild-a-776b949c-154f-4c84-a017-cc9cb84600f2. [xi] 见注ix。 [xii] Reiner Braun, Welche Alternativen gibt es zur Militarisierung der EU und der NATO? 05.03.2024, https://www.nachdenkseiten.de/?p=111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