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影瑶琳:一把铰剪里的韶光褶皱丨瑶琳瑶池45周年主题征文 ...

来自版块: 资讯
179
0

本年4月,“‘瑶’望韶光穿越瑶池”——瑶琳瑶池开放45周年主题征文运动启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大文学爱好者、热心游客以及景区的建立者们纷纷提笔,写下了本身与瑶琳瑶池那些动人的故事。6月21日起 ...

本年4月,“‘瑶望韶光 穿越瑶池——瑶琳瑶池开放45周年主题征文运动启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大文学爱好者、热心游客以及景区的建立者们纷纷提笔,写下了本身与瑶琳瑶池那些动人的故事。6月21日起,桐庐发布连续登载获奖征文。

本日,让昨们一起来欣赏三等奖作品—— 剪影瑶琳:一把铰剪里的韶光褶皱》(章维勇 浙江)。

我是一名剪纸艺人,手中的铰剪便是我的笔,红纸便是我的画布。第五次来瑶琳瑶池,手中的铰剪早已按捺不住,渴望着与这万年溶洞来一场超过时空的对话。

一厅入口的“狮象迎宾”,左边雄狮昂首,右边群象低眉,仿佛在无声地欢迎每一位造访者。我站在洞口,手中的铰剪不自发地摩挲着,那凹凸的纹路竟与洞口的石纹有着某种秘密的呼应。

循着影象中的钟乳石廊前行,指尖擦过石壁上湿润的苔痕。导游姑娘正用吴语哼唱:“洞天福地瑶琳界,神仙曾此种琼花。”这曲调让我想起八十年代洋火盒上的瑶琳瑶池画片,当时我总把火花对着台灯细看,溶洞的褶皱在暖黄光晕里忽明忽暗,像是藏着无数机密。

洞内的光线昏暗而秘密,导游手中的电筒光束扫过“银河飞瀑”时,我的心跳漏了一拍。那高7米、宽13米的溶岩石瀑,无声却似有雷鸣回荡。我静静掏出随身携带的剪纸小样,在薄弱的光线下比对——我曾在桐庐县老年大学见过先辈们剪出的“银河飞瀑”,其时只以为浮夸,现在亲眼所见,才知艺术永久追不上天然的鬼斧神工。我的手指微微颤动,铰剪在纸上留下了一道不规则的陈迹,恰如石瀑上那些历经万万年才形成的纹路。

转过“银河飞瀑”,忽见几个孩童擎着莲花灯跑来。流萤般的光点擦过“瀛洲华表”,惊醒了甜睡的钟乳石林。千年石笋在光影中伸展腰肢,垂幔般的石帘后似有神仙弈棋,垂落的璎珞叮咚作响。

“三十三重天”前,我驻足很久。层层叠叠的石笋如敦煌壁画般辉煌,每一层都是韶光的沉淀,每一处凸起都是水滴的对峙。我想起《桐庐县志》上纪录的宋代墨客柯约斋的诗句:“瑶池尘寰咫尺分,壶中别是一乾坤”。手中的铰剪突然变得无比极重——这把祖传的铰剪,曾剪过婚庆的喜字,剪过春节的窗花,现在要怎样剪出这亿万年的沧桑?

踩着瑶池的石板路出洞时,内心已装满了故事。富春江的晨雾漫过对岸的严子陵钓台,我想起陈公寺老师傅的话“剪山剪水,不如剪活一方水土。”瑶琳洞里的万年韶光,现在正在我的铰剪下重新生长——石髓凝聚成剪纸的肌理,钟乳的弧线化作月牙纹,就连孩童嬉闹的身影,也成了窗斑纹样里跃动的精灵。

回到工作室,我将采风的速写铺满一桌。瑶琳瑶池的每一处景致都在召唤着我:那“擎天玉柱”顶天立地的气魄,那“海狮接水”的灵动,那“玉兔”欲走还留的憨态。我开始实验用剪纸的语言诉说这些故事——不是简朴的形似,而是捕获那种穿越韶光的震颤。铰剪在红纸上游走,时而果断如石柱挺秀,时而婉转似钟乳垂落。纸屑纷飞中,我仿佛瞥见清光绪十二年桐庐知县杨保彝在瑶琳瑶池题刻时的谨慎,闻声1979年那支24人观察队踏入未知洞穴时的赞叹。

剪纸最难的部门是“瑶琳玉峰”。那上大下小、重约千斤的石笋,被奉为整个景区的标记。我实验了七种差别的剪法,都无法体现出那种亭亭玉立却历经沧桑的抵牾美感。直到有一次,我在昆明天下非遗联展上遇见一位竹编老人,他告诉我:“剪纸如做人,要留白,要透气。”那一刻我名顿开——我不必剪出完备的玉峰,只需剪出它的神韵。终极的作品里,玉峰只有表面,却因大面积的留白而显得更加秘密庄重。

作品完成那天,我再次来到瑶琳瑶池。在洞口的阳光下,我睁开这幅长卷剪纸,光影透过纸上的镂空,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图案,竟与洞内的钟乳石影奥妙地重合。一位来自杭州的游客驻足观看,惊奇地说:“这剪纸会呼吸!”我微笑不语,心中却涌起一阵暖流——我的铰剪终于捕获到了韶光的褶皱,将二亿七万万年的沉淀与当下的感动编织在了一起。

现在,这幅《瑶琳幻梦》剪纸被收藏在桐庐非遗馆中。每次途经,我都会想起创作过程中的那些顿悟与挣扎。瑶琳瑶池教会我的,不但是剪纸武艺的精进,更是一种对时间的敬畏——就像洞中那些仍在迟钝生长的钟乳石,真正的艺术必要沉淀,必要等候,必要在漫长的光阴里保持初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看帖是喜欢,评论才是真爱:

全部回复(0)

2025-6-27 07:26

热文

  • 3 天
  • 7天
返回顶部